close

2014華文朗讀節-譯動國界論壇8/1
主題是一本譯作的生成:編輯和譯者的對話03
譯作書名:聯合文學(沙漏下的療養院)
是 聯合文學編輯陳英哲 X 譯者林蔚昀 與談
----------
  林蔚昀說牛蒡在波蘭是雜草,遍地叢生,誰也不理它,當她說牛蒡在臺灣可以吃還能當果汁時,波蘭的朋友都相當的驚訝。
  將外語翻譯成中文,最注重基本功,最難轉化的是各國文化。陌生的東西都很新奇,找到對的點就可以切入。桌子把我們分開,但在桌下卻悄悄握手(這就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)。
  蔚昀曾用一本書的片段,在台北的7個書店,各擺上了7張桌子和7個物體,用7段文字代表7個意象。陳英哲說會為了一本書做了很多事的譯者,實在是相當難得。沙漏下的療養院和鱷魚街請到俄羅斯插畫家,幫忙畫拉頁的圖騰,圖騰分散在兩本書,必須買兩本書才能蒐集完。(1個摺頁就要1塊錢,貼頁又要加錢,這本書實在是有下工夫在做的)
-----
  有很多該粗俗低下的語氣,翻譯成中文卻變成文藝腔,但蔚昀並不想失真,所以就把髒話給寫了出來(還被讀者稱讚,因為很少見)。原文作者自己在故事上有邏輯問題,這個問題在翻譯時會造成很大的困擾(到底是要忠於原著,還是幫原作者糾正錯誤)。例如在原文中是寫7大行星,但英譯本卻是寫9大行星,但7大行星在古代而言,是有意義和神話象徵的,會寫7大的原因是作者當初在寫這本書時,最後兩顆行星還沒被發現,所以在譯著時必須發現問題,並了解背後的原因。
  每個譯者心中都有一把尺。波蘭語翻譯成中文,英語翻譯成波蘭文,遇到的困難本就不同,必須兩種語言都要了解才行(蔚昀的作法當時被一個英譯者質疑,但英文和中文本就不同,因此不能相提並論才是)。
-----
  蔚昀在波蘭住一年時才開始能夠與別人溝通,住兩年時才開始翻譯。當你要翻譯時不一定是從語言下手,而是先從閱讀開始著手。那時連同蔚昀和其他兩人聚集在一塊,從寫波蘭歷史介紹起頭,給更多認識的人看,並把文章投到臺灣的專欄。
  編輯不一定懂外文,有時另外請人校對。譯者自己會請教懂原文的人,像這本書,就請懂中文的和波語的人一起校對。
  一個語句、字詞,在每個地方都可能有不同解讀,時常依賴現在的你的狀況,你所處的時間和地點來決定,但必須捫心自問,當翻譯必須謙虛(永遠都要覺得自己是不足的,要花時間去學習)。

At 遠流別境-華山創意園區


延伸閱讀
【譯動國界】譯作的生成:編輯和譯者的對話06
【譯動國界】譯作的生成:編輯和譯者的對話05
【譯動國界】譯作的生成:編輯和譯者的對話04
【譯動國界】譯作的生成:編輯和譯者的對話02
【譯動國界】譯作的生成:編輯和譯者的對話01
 

arrow
arrow

    Y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