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14華文朗讀節-譯動國界論壇8/1
主題是以翻譯和國際接軌:德國、波蘭及臺灣經驗分享(中篇)
主持人梁欣榮、波蘭圖書協會會長Grzegorz Gauden、德國翻譯基金會董事代表Ulrich Blumenbach、作家蔡素芬、譯者唐薇、譯者林蔚昀
----------
  蔡素芬表示,臺灣須向他們看齊,臺灣的中書外譯計畫和引進外國書進來,目前處於還很陽春的階段(其實外語中譯的品質臺灣做得很好,只是制度上並不完善),翻譯一本書所花費的時間都可以寫兩本小說了,且臺灣對譯者沒有認證制度。
  臺灣目前的出版市場,翻譯書佔大宗,自己出書不比等版權快(大型出版社甚至是小型檔期幾乎都給翻譯書,自己出書的比例反而是零星數字,個人認為出版社留給外語書的比例應下降,多給臺灣作者機會,用同樣處理翻譯的時間來培養臺灣作者),讀者少本土性文字,關於臺灣的文化都漸漸流逝,且因應市場,臺灣作者看很多翻譯書,就現況而言臺灣讀者是很幸福的(另一方便也是挺悲哀的,崇洋媚外導致忘本。)
  經典文學有多本譯作,例如大亨小傳有18本譯本,每本皆有差異,翻譯書的文字品質,取決於譯者的中文能力(並不是外語能力哦),因為中文時常受到外文語法影響,但也要具備外語能力,不一定要懂得很精深,因為不是每人都可以去外國交流,這個語言限制就使得翻譯顯得很重要。
  文化部和文建會給臺灣作者去外國交流的經費有限,例如2年一次的短篇小說交流,請到臺灣作者去分享臺灣文學時,都相當的刻苦,臺灣作者沒有隨身翻譯陪同(大陸有),只能各憑本事,用破破的外語單打獨鬥,還得作家彼此互助才能回答台下觀眾的問題。但去外國交流,經驗和觀念會改變。
  外國的漢學中心,學的皆是簡體字(不是正體的繁體字),臺灣作者去外國參加文學研討時,和外國介紹臺灣文化與出版環境,未來這在臺灣也是讓外國認識臺灣的必經之路。
─────
  唐薇是德文譯者,是推動此次論壇的推手,原本學德文的目標是把德文說跟德國人一樣好,透過翻譯使他德文更進步,她說了為什麼會辦譯動論壇的原因。
  她說在2007年3月下著大雪的日子,通過德國柏林協會的徵選,把德語文學翻譯成世界文字(唐薇是把德語文學翻譯成中文),在媒體發表會上,有5個亞洲人(1個日本、3個中國、1個臺灣),那時她的順位排在最後,當時她只是在德商上班的業餘譯者,她以為她的題目會和他們相同,是關於翻譯上的事情,不料等到麥克風拿到手上時,竟是考她臺灣人口數、臺灣面積大小、臺灣跟大陸的出版交流、簡體和繁體有什麼不同。
  這下她慌了,刻意把麥克風拿得很低,被示意麥克風要靠近嘴巴,她藉此問後面的觀眾聽不聽得見她的聲音,換得寶貴5秒鐘的思考時間。她說到臺灣的翻譯是全球風向球的角色,全場譁然。下台後正當她為自己說的話感到汗顏時,轉身一看,身後排滿了一長排不同身分的人,想要更了解臺灣,這時她才了解:臺灣很小,但力量很大。回臺後,她跟出版社說這件事,促使與外國書展的合作,之後又簽訂了臺德文化交流協議,一直到了現在這個論壇。
  唐薇說翻譯的關鍵是到位,否則讀者不會感動,身為譯者要和其他語言的譯者站在一起,跟作家站在一起,跟學院並肩且建立平台。翻譯是無論你在翻譯器官,甚至是物理時,都必須了解它,譯者不僅是訊息傳達者,還是文化代言人。
  文訊雜誌的資料庫,有各年代作者,遠流文化有台語大辭典,Google的錯誤率高,需要外部的資源協助譯者查詢。動漫也需要翻譯,我們的目的是讓更多人看見台灣。
-----
(為減篇幅,因此將林蔚昀訪談和觀眾問答移至下篇)

At 遠流別境-華山創意園區


延伸閱讀
【譯動國界】翻譯和國際接軌:德國、波蘭及臺灣經驗分享(下篇)
【譯動國界】翻譯和國際接軌:德國、波蘭及臺灣經驗分享(上篇)
 

arrow
arrow

    Y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